加拿大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,许多老年人都在为自己晚年如何安然无忧地度过而发愁。不只是老年人,许多中国移民40多岁来到加拿大,忙着找到自己的工作定位,忙着把孩子送进大学,一通忙下来,蓦然回首,发现自己也不得不考虑日益迫近的养老问题了。
加拿大的养老院和养老医疗机构收费之高众所周知,其实大部分普通人是无力承担的。于是,最近一个词开始在媒体上火了起来:“抱团养老”。
最近本地华文媒体披露,加拿大CTV以Golden Girls为题介绍了多伦多北部小镇Port Perry 四位年龄在65岁至71岁之间的老姐妹抱团养老的故事。Beverly Brown,Louise Bardswich,Martha Casson和Sandy McCully被媒体称为现实生活中的“Golden Girls(上世纪80年代一部美国电视剧,讲述四位年长女性在美国迈阿密的一座大房子里互相照顾、相互扶持,一起经历人生酸甜苦辣的故事)”。
现实生活中的“黄金四姐妹”都不想给自己的孩子们增添压力和负担,同时又不想住在老人院,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搬到公寓里住也不是她们喜欢的。于是几个人一拍即合,决定共同买一个房子,共同居住,抱团养老。当地的一名建筑承包商John Lucyk对这个计划很感兴趣,2016年他在Port Perry城中心买了一栋3,400平方英尺的房子,走路就能到商店、药店、银行、餐馆等地。经过申请获得政府批准后,Lucyk改造了房子以容纳四个新业主。
新闻详细介绍了房子的稿件过程、四位老姐妹的费用分摊以及她们制定的生活守则等等,可谓其乐融融,让外人也有满心期待之感。
其实不久前,某知名华人网站也介绍了华人版的“抱团养老”方案。位于GTA北部的一座大屋,周遭农场空间巨大,可以养鸡种菜、自给自足,屋主诚邀一些年龄相仿的老年人在那里共同生活,后续报道据说还成功举办了一次规模甚大的聚餐联欢活动。
“抱团养老”其实也是社会群体心理的一种非常正常的反映。老年人的子女忙于工作,本来就有疏离之感,再加上加拿大好山好水好寂寞,国内的人脉关系都被隔绝了,更是心中闲得发慌。不仅仅是笔者的长辈,很多来这里的老年人都有这样的感觉。如果住个半年就回国换一下生活节奏,也就忍忍了,真要长期住在这里,简直有点“无期徒刑”的感觉。
人性天生喜欢分享与诉求,养老院一则费用高昂,二则大多数老年人心理上总有一点排斥感。所以“抱团养老”的提法应运而生,一则费用要低很多,二则没有那种藩篱,志同道合一起生活,心理上也要轻松很多。
但笔者看来,“抱团”聚聚玩玩也就罢了,真要提升到养老的高度,背后的不可测风险无限大。
养老院和老年医疗机构都配备有医生、护士和护工这三道保障,但“抱团养老”显然是不具备的。有的人可能要说,医院又不远,有点事同伴叫个车不久行了。但问题是你的同伴都是缺乏医疗护卫经验的老年人,自顾尚且不暇,在关键的几分钟里,他们可能都判断不出来你是否有危险症状,那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了。
再怎么“抱团”,老年人本质上还是独居,总不可能大家挤在一间大屋里,你影响我,我影响你吧。大家有各自己的私密空间,这当然让人感到轻松许多,但缺少了护工的监护,不可测风险同样会陡然增加。而如果“抱团养老”引进护工的概念,那如果是只有一个的话,责权利无法有效界定,每人都配一个的话,不仅费用高上许多,而且基本上就等于跟护工“抱团”了。
所以,“抱团养老”这种说法虽然概念新潮,内容轻松活泼,容易引起老年人的共鸣,但必须考虑背后隐藏的风险。那些希望退休后过上有保障的生活的人士,还不如研究一下相关的养老医疗保险和理财服务,在财务和健康方面尽量消除不确定性,关键时候要麻烦子女那也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不用顾虑,至于“抱团”则完全可以随兴而为。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0 Comments